今天小編便以一個千古難題“賬戶效果差怎么辦”為例,來講解一下如何站在一定高度解決這個問題。 以往而言,每每賬戶效果差時,我們都會讓“著陸頁”來背鍋,認為其轉化能力不夠。于是,優化著陸頁成了我們解決“效果差”的重要方法。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營銷,直言就是花錢買流量。那轉化效果差,也就是代表流量意向程度低,而程度低,往往很有可能是我們的流量結構有問題。 所以,為何不嘗試著從“流量結構”這個角度去思考,然后將其影響因素進行羅列,優化之。 即:當遇到一個問題時,要懂得將問題一步一步向上推,而不是僅僅看眼前。 通常對于優化流量結構,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出發。
投放廣告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有效流量,而不同渠道流量特性也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豆瓣,它的流量特性大多為文藝青年;比如抖音,它的流量特性大多為潮流的青少年;比如她理財,它的流量特性大多為已婚女性。 所以,不同渠道,流量屬性是不同的,那文案指向自然也就不同。 假設把渠道看做一個場景,那不同場景下,用戶的狀態、所接收信息的狀態也是各不相同。 比如澎湃新聞,作為一個新聞資訊,那用戶可能為了滿足獲取信息的及時性,選擇早上查看;比如美芽,作為一個視頻美妝平臺,那用戶可能會為了滿足操作性,選擇晚上查看;比如有道詞典,作為一個英語APP,那用戶可能會由于平常上班,時間不充裕,選擇在擠地鐵等碎片化時間查看。 所以,不同渠道,用戶的屬性以及活躍狀態都說各不相同的。那我們再投放時,就要思考:
無論何種廣告形式,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精準”流量。 但結果往往卻是將金錢浪費在那些購買意向低、消費能力較為低下、不是最終決策者的受眾身上。 以火鍋加盟為例。 它的流量群體較為簡單,分為曾經開過店和新手。假設我們的產品優勢為可保證年賺50萬,但需要5萬加盟費。那就有可能不利用新手轉化,他們會更注重風險性。 所以,若我們只是一味地搶流量,而不考慮其真正流量群體,反而是燒錢玩。 那如何界定我們的用戶群體?通常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出發: 1. 認可你的產品 讓用戶轉化的前提一定是用戶認可你的產品。 比如智能機器人,有人會認為這是時代的進步,而有人會認為這是無用功 所以,我們要尋找一些思想觀念和產品較為相符的用戶群體。 2. 具有和產品價格相符的消費能力 廣告所想要的結果是快速轉化,那在投放時,人群的消費能力便是我們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比如你的產品為1萬元,而投放的用戶只是一個普通學生,自然轉化效果就會比較差。 3. 最終決策權 在消費者購買決策中,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可能還會受到他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據統計,他人影響因素為80%。 所以在我們投放產品時,就要考慮產品的最終決策者是誰,從而對癥下藥。 比如某老年護膝,它的產品受眾群體雖然為老年人,但它的銷售渠道為網絡,而老年人是不會上網的。 所以,它就制作著陸頁時,會著重突出子女的孝心,從而形成購買。
當投放渠道、用戶群體都沒有問題時,我們就需要思考:是否是我的著陸頁出了問題。 而此時,我們便可以嘗試去修整一下。 但如何修整? 通常情況下,消費者的決策路徑可分為中央路徑和邊緣路徑。 中央路徑指消費者對于產品的決策行為來源于它對產品信息大量認真而理性的思考所決定的。 比如買電腦,男性在購買電腦時,可能會對每個電腦型號進行搜集,并將其電腦的配置進行對比,從而選擇出最優答案。 而邊緣路徑指消費者對產品的決策行為并非基于理性而充分的思考,而是根據自身正面或其他的邊緣信息對產品形成判斷。 比如某粉絲狂熱者,它在購買產品時,并不會因為產品的功能等受到影響,而更多的是對于該粉絲代言產品的喜愛。 所以,對于不同產品我們要擅于選擇不同的賣點進行展示。 若是較為專業的人士,即中央決策路徑,我們可通過突出產品自身賣點,來刺激用戶購買; 若是普通用戶,即邊緣決策路徑,通常可以突出該產品最終場景來說服用戶形成購買。 比如某件針織衫,針對中央決策路徑,我們可通過解說材質、做工等來吸引購買;針對邊緣決策路徑,我們可通過描述此針織衫修身、可能更好地突出腰線,讓男友喜歡、他人羨慕等等。 若是專業層級用戶,可通過描述材質的描述,來刺激用戶的購買欲;如果是普通級別的用戶,突出這個產品能為他帶來的實際好處更能說服他購買。 以上便是小編以“流量結構”為例對于賬戶轉化效果差的幾點思考因素。 當賬戶出現問題時,我們要懂得對問題進行倒退,從整個流程進行出發,尋找可能會導致該問題的因素,而不是僅僅著眼于眼前。 當然,小編只是對于“營銷思維”只是簡單分析了一下。而想要具備營銷思維,其中更重要的是對整個推廣流程有一個系統化的了解以及對各個渠道的整合。 |